我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法治文化建设专栏

中共绵阳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决定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30 来源: 浏览次数:16021

2018719日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以及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中共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体会议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治蜀兴川新部署


    (一)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树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进的新航标,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中,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之问”,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如何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之问”,深刻回答了怎样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人民之问”,深刻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这一“执政之问”,为解决当代中国前途命运问题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理论体系,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四川的生动实践,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全面、精准的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川篇”,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这些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政治保证,以宽广视野、深刻洞察和战略远见,统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作出了战略规划、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科学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科技城和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三)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是在我省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把握阶段特征,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十个方面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创造性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鲜明确立了新时代四川发展主攻方向,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举措,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迈步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展现新作为的再动员再部署。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治蜀兴川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学习贯彻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科学审视绵阳发展历史方位,全面开启绵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和四川第二大经济体。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和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发展潜力加速释放、现代经济体系加速构建、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攻坚、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加速形成、保障改善民生加速提升的新阶段,正处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绵阳的最大市情,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仍是绵阳发展的最大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防范重大风险、补齐民生短板、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党的建设等存在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项目等重大布局,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政策,在绵阳交汇叠加,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确定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创新活跃、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结合绵阳实际,将2018年到本世纪中叶按照四个时间节点作出阶段性目标安排。


第一阶段:到2020年建市三十五周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到2025年建市四十周年,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到2035年建市五十周年,中国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目标基本实现,西部现代化强市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环境更加宜居,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第四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西部现代化强市全面建成。全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四)确立绵阳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强保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基础。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重要指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牢固树立“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理念,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强大动能。坚持全面依法治市。严格遵循宪法,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绵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法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绵阳改革发展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磅礴力量。


(五)明确绵阳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聚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以宽广视野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以超常举措促进科技资源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大力解放思想,不断破除“盆地意识”“自满情绪”和“制度藩篱”,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以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以全面开放集聚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水平。着力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强力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聚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以超常的举措,加快把中国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一)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开放思维和宽广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聚集更多创新资源要素,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


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依托优势学科和优势技术,围绕中国科技城特色优势产业,联合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建设成德绵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提升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创新水平。


营造创新生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扶持一批以公共研发、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为重点的科技服务机构,构建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推动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在绵院所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成规模、成链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完善“创业苗圃+专业孵化器+特色加速器+科技园区”阶梯型孵化体系,推动孵化器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国家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开展成果产权制度、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薪酬激励机制等改革,构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的有效机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投入机制、科研经费管理配置、科技创新评价制度等改革。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明晰科技成果在单位与科技人员间的产权比例,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


壮大创新产业。深入实施“涌泉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工程,促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升规入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企业数量、规模双倍增,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二)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军民融合示范平台,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趟出一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路子。


加强重大国防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做好国防科研院所和军


工企业综合服务保障,支持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重大国防项目配套体系,吸引聚集协作配套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专属领域先进技术创新和配套基地。


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建立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项目共促等机制,推动干部交流互派和交叉任职,促进军地院地校地常态化沟通对接。探索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化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体系,巩固“双拥模范”城市建设成果,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推动军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国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重大军民融合科研设施向市场主体开放。推动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市场化运营,面向省内外提供服务。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要素军民融合综合服务平台。


强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深入推动军民科技资源融合,探索“企业需求+科研院所研究”模式,支持在绵院所、高校、企业共同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自主开发体系。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加快推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


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多点支撑,构建“1+13”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体系,带动实现军民融合产值、增加值倍增,打造千亿级、百亿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推进与央属军工集团战略合作,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布局绵阳。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聚焦核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空管、网络安全等优势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民参军”中小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开展服务配套,培育成长型军民融合企业。持续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形成梯队层次清晰、竞争优势明显的军民融合企业群体。


     (三)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集中发展区作为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的核心载体,启动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按照“项目引领、产城并进、全面提速”的要求,加快建设科技新区、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加快“四横四纵”骨干路网、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推进安昌河、草溪河综合整治及公园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项目招引攻坚,立足绵阳特色优势和未来发展需要,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引进一批具有带动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产业发展攻坚,聚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要求,大力实施“园区千百亿工程”,支持园区扩能升级,促进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按照权责一致、事权匹配原则,理顺市辖区、园区和市直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赋予市辖区、园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推进园区聘用制改革试点。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公司化、市场化办园模式。完善园区水、电、气、路、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提高园区承接重大项目能力。改进完善园区要素配置方式,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坚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经济总量大、质量效益佳、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开放水平高、市场活力足、协调发展好、辐射带动广的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


     (一)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优化全市经济地理,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加快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增强涪城、游仙、安州和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仙海区“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能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打造全省乃至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壮大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强化江油、三台“两翼”骨干支撑作用。围绕培育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全面提升江油、三台综合实力。北翼以江油为重点,加快做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支持建设四川先进制造强县和现代服务业强县,打造绵阳北向西出的战略支点;南翼以三台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承接成都、重庆产业转移,支持建设四川三产融合示范县和深度参与川渝合作示范区,打造绵阳南向东出的战略支点。


     推动中部平原河谷片区、东南丘陵片区、西北山地片区“三区”协同发展。中部平原河谷片区包括涪城和游仙全域、安州和江油平坝区域,以及三台北部永明镇、芦溪镇、花园镇和北川永昌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数字经济等,打造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和创新示范区。东南丘陵片区包括盐亭、梓潼全域,以及三台除北部三镇以外区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打造丘区经济跨越发展样板区。西北山地片区包括平武全域、北川除永昌镇以外区域,以及安州、江油山区区域,突出生态功能,发展生态经济,促进旅游、精品农业、民族工艺等产业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各片区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建立“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领导机制。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食品饮料六大重点产业,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核技术应用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和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八大重点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强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油、畜禽水产、中药材、林果、蔬菜、休闲农业六大重点产业和生猪、涪城麦冬、水稻种子、优质禽蛋、优质蜜柚、优质魔芋、优质核桃、优质厚朴、优质藤椒、平武天麻十大主导产品,着力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大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农业强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培育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和“一提一创一培”,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再下放一批经济管理权限,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证一码”,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资源“三权分置”改革,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新格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优化整合重组,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现代财政税收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方式,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和激励,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持续推进电力、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质量兴农,念好念实“优、强、特、新、绿、实”六字经。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着力构建农村工作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新乡贤队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时代新风。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大力推进“美丽绵阳·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推广绵阳市农村居民建房技术导则和设计图集,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增强乡村善治能力。


      大力实施县域振兴“五大行动”,加快壮大县域工业,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模范县。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共享机制,推动县市区产业共育、设施共建、利益共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加快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推进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县城内涵式发展、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做优做大中心城区。积极争取中心城区按“300平方公里、300万人口”进行规划建设,坚持新区有机生长、组团协调发展、旧城双修更新同步推进,构建“一城双心、组团协调”现代化大城市格局。科学有序拓展新的城市空间,加快将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完善城市组团,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活功能、深化基础建设、活化交通联动,实现组团内部产城融合、组团之间均衡发展。加快旧城改造提升,改善旧城基础设施,优化老城区公共资源配套和商业布局,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保护旧城历史人文,实现旧城有机更新。打造公园城市。


      实施“宜居县城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县城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特色塑造,实现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人口聚集与产业壮大相协调。支持江油、三台加快建设5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支持盐亭、梓潼、北川、平武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宜居县城。


      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推动特色小镇上档升级。


      加强城市管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管理服务数据融合共享。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合法权益。


      (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全面推进交通、信息、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外部联通、内部贯通”要求,持续用力推进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畅通对外通道建设,突出南向,密切与成都的交通联系,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建设;提升东向,加强与重庆和川东北经济区交通联系;扩大北向,增加经由陕西和甘肃通往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出川大通道数量;打通西向,补齐西向交通短板。加快构建“一环八射四联”高速公路网和“一纵一横两联”铁路主骨架,巩固提升四川航空次枢纽地位。优化内部交通网络,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快速通道提档升级,打通城区与一、二环线及各组团之间的连接通道,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覆盖。


      构建高速可靠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宽带绵阳”,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全域覆盖。


      构建生态科学合理的现代水利体系。加快推进武引二期灌区、开茂水库灌区和“引通济安”“引沉济芙”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及配套建设,加强高效节水示范片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网络建设,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加强新能源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电能替代。


      (七)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融入、主动服务国家和全省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做优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中德(绵阳)创新产业合作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推进绵阳出口加工区升级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办好科博会和各类投资促进活动。


     强化招商引资。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盯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央企国企等重点企业,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着力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强化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努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优势,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建设贸易强市。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合作水平,加强与非洲、拉美交流合作。吸引侨商在绵投资兴业。深化与全球重要城市相关经贸及投促机构、商协会合作。推进友城合作关系提质提效。


      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台湾等地区交流合作,承接先进制造业和加工贸易转移。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城市开展多形式、多元化、多领域合作联动,注重与环成都经济圈城市协同发展,深度参与成渝经济区和川陕革命老区联动发展。


      五、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绵阳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党政群机构改革。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县级以上人大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设置,以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规范代表履职平台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推进地方人大机构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立法、监督、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代表工作、人大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有效参与各类协商活动。加强和改进政协民主监督,聚焦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监督,规范县级以上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建立健全与委员联络的专门机构,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


     (三)深化依法治市实践。坚持厉行法治,以中国科技城法治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坚决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捍卫中国科技城政治安全。推进党委依法决策,健全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范咨询论证和参与建言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进部门综合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诉讼制度改革,构建权责统一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增强法治素养,形成法治良序。


      六、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繁荣和发展绵州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的西部文化强市。


      (一)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理论宣传阵地作用,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强化互联网思想理论引导,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抵制、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坚决查处网上各类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持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县(市)文明城市水平,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提升计划,全面建成“城市15分钟、乡村十里”公共文化服务圈,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绵阳历史名人文化,实施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禹羌文化、白马文化保护发展等重点工程。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留住绵阳文化根脉和历史记忆。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深度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内涵,推出一批反映历史和现实的重点文艺作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发挥好文化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培育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加强版权保护,促进版权交易及成果转化。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持续办好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嫘祖文化等系列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绵州”。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形成“一核辐射、两带串联、三区联动”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绵阳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培育文创企业,保护传承特色手工艺,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支持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推进文化与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依托李白文化产业园,打造国际化国家级李白文化圣地、四川省文化旅游枢纽性基地。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智力汇聚、资本聚合、产业集聚,加快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七、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不动摇,突出问题导向、严格扶贫标准、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强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优先解决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加大教育、医疗、低保等政策保障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扶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驻村帮扶机制,加强驻村帮扶队伍建设管理。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完善激励举措,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加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心关爱。规范扶贫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切实解决扶贫领域作风问题。全面实施精准脱贫动态监测,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构建致贫返贫预警防范长效机制。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加大城区小学建设力度,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以高考改革为契机,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内涵发展,打造西部高中教育靓丽名片。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职教体系。以推进“双一流”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载体,支持在绵高校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整治校外办班、托管、培训乱象。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就业援助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托底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贫困家庭劳动力、退伍士兵多渠道就业创业。落实重点群体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推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法治化、机制化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重点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人群参保缴费,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着力扩大覆盖范围。积极推行职业年金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与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推进慈善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做好城市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工作。扶助经济困难和失能老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基本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复员退伍军人关爱服务体系。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着力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


     (五)深入推进健康绵阳建设。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建立全民体检资助制度。实施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和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补齐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短板。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好全国卫生城市。传承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养老体系,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完善诉非衔接机制,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提升源头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绵阳建设,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常态化运行机制,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狠抓社会治理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大力推进城市反暴恐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以社会组织为支撑,下沉社会治理资源,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建立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企业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新经济新业态伴生风险。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发展本底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绵州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绿色发展准入和监督机制,加大环保督察和执法力度,大幅提高环保违法成本。探索绿色发展制度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制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大数据等绿色高载能产业。加强绿色发展试验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创建,分阶段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建设一批高环保标准、高技术水准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组织打好标志性重大战役。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突出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和标本兼治,加强重点污染源管控,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气。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涪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维护管理和运营。扎实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与治理修复等专项行动,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优化市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强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加强湿地生态管控与修复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涪江、安昌江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水平,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方位开展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推进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和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探索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全民共治环境治理体系。


      九、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和维护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格落实党委书记管党治党“施工队长”政治责任,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坚决克服“七个有之”,坚决查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彻底肃清周永康恶劣影响,进一步修复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一批“党建文化”阵地。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知行合一、学做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在绵阳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强化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注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作风、专业精神培育,大规模精准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加大上挂下派、异地任职、岗位交流力度,实施干部双向挂职任职“翘楚工程”。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用人导向,注重在发展第一线、改革最前沿识别选拔干部,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调整不担当、不作为、不适岗的干部。培养选拔一批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优秀年轻干部。坚持严管厚爱,制度化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综合分析研判,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实绩档案”和“廉政档案”,构建在动态中研判、在研判中优化的干部调配体系。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用好职务职级并行等激励政策,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关注身心健康,保证正常福利,保障合法权益,让干部安心、安身、安业。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


      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制定出台“人才新政”,建立健全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实施军民融合创业团队“聚变计划”、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涌泉计划”、产业尖端创新团队“卓越计划”,深入推进海外引才“博揽工程”、科技人才“破茧工程”、英才服务“暖心工程”,培育造就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统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符合人才特点、激励人才创新的评价制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优化人才生活服务,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环境。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入实施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健全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提升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量。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探索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建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抓好党建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探索城乡基层治理新模式。落实好“四类人员”选拔机制,建立村(社区)干部薪酬体系,激发基层活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员教育管理,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挺纪在前,全面加强纪律教育,提高警示教育的政治性,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执行更严更实。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坚决反对“袍哥”文化、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建立领导干部政德考核机制,深度挖掘绵阳本土文化中的廉政元素,培育良好家风,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市委市政府七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针对作风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反对“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坚决纠正庸懒无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冷硬横推等行为。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重点聚焦“三类人”,重点查处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形成利益集团的案件,着力解决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更有效地遏制增量、更有力地削减存量。加大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力度,重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和基层“拍蝇”结合起来,坚决查处涉黑涉恶“保护伞”。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强化派驻监督,在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纪检机构实施派驻(派出)式管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抓好中央、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坚持标本兼治,强化建章立制,持续扎紧织密制度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各项部署落地落实牢记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一)大力解放思想。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紧跟发展步伐,自觉用敏锐的眼光观察问题,用灵活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务实的对策解决问题。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坚决破除盆地意识、自满情绪,以大学习解放思想,以大讨论凝聚共识,以大调研促进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自觉找准在全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大格局下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坚决杜绝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


      (二)强化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事不推诿、行不避难、真抓实干,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将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依据,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坚决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


      (三)提高推动发展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多调研、摸实情,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紧扣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标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查实情、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切实加强党员干部能力建设,围绕落实“五个过硬”、增强“八项本领”要求,突出精准化和实效性,紧扣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等重大工作部署,帮助干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


      (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坚持把“清单制+责任制”作为推动落实的重要方法,健全抓落实工作制度,完善领导牵头负责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周密制定方案,列出清单、挂图作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治蜀兴川战略部署在绵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开创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